Claudio Arrau资料,Claudio Arrau最新歌曲,Claudio ArrauMV视频,Claudio Arrau音乐专辑,Claudio Arrau好听的歌

Claudio Arrau

中文名:克劳迪奥·阿劳 国籍:智利 生日:1903-2-6 出生地:智利奇廉 职业:钢琴家 代表作品:《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Op.18(Valses : N°1, Op. 18)》《降D大调(小狗)圆舞曲Op.64-1(Valses : N°6, Op. 64 N°1)》 简介:克劳迪奥·阿劳(Claudio Arrau,1903-1991),智利钢琴家。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。自幼有神童之称,曾到柏林学琴,后定居纽约,持续其国际大师的演出生涯,誉满全球。阿劳的演奏曲目范围广泛,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均有独到的建树,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,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。录制了大量的唱片,是贝多芬、舒伯特、肖邦、舒曼、李斯特、勃拉姆斯、德彪西作品的权威演奏家,最脍炙人口的录音是贝多芬的全套钢琴奏鸣曲。 生平事迹:克劳迪奥·阿劳,1903年生于智利奇廉。自幼以神童闻名,5岁在圣地亚哥首次举行演奏会,崭露头角。8岁时由智利政府资助到德国留学,在名师马丁·克劳泽的长期指导下,进步神速,11岁在柏林举行首次的独奏音乐会,先后获得伊巴赫奖、霍兰德奖以及两届的李斯特奖,在著名指挥家尼基什、富特文格勒等指挥下演奏钢琴协奏曲,名噪一时。1926-1940年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教。1927年获瑞士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。1935-1936年在柏林,举行巴赫全部键盘作品和莫扎特全部钢琴作品的系列音乐会;四次举行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的系列音乐会(1938年在墨西哥、1939年在圣地亚哥、1952年在伦敦、1954年在纽约)。1941年起定居纽约,持续其国际大师的演出生涯,誉满全球。1949年,智利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。1959年,智利政府授予荣誉奖章,并以阿劳之名命名两条街道。1965年,法国政府授予文艺骑士勋章。1970年,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十字勋章。1978年,德国柏林爱乐乐团授予彪罗奖章。1982年,墨西哥政府授予阿兹台克鹰勋章。1983年,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组织授予国际音乐奖章、智利政府授予国家艺术奖章、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勋章、马耳他政府授予骑士团勋章、意大利罗马音乐学院授予荣誉司令勋章、英国牛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、美国纽约市授予贝多芬奖章、费城市授予费城碗奖座。1988年,委内瑞拉政府授予卡雷尼奥奖章。1990年,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授予金质奖章。1991年逝世于维也纳附近。 成就贡献:阿劳出生在奇廉(Chillán),他的父亲卡洛斯·阿劳(Carlos Arrau)是一名眼科医生,他的母亲叫卢克利希亚·利昂(Lucrecia León)。他的家庭属于智利南部的一个古老而显赫的家族。他的祖先洛伦佐·德·阿劳(Lorenzo de Arrau)当年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的派遣来到智利。阿劳曾是一个神童,5岁便开了第一场个人音乐会,8岁由智利政府出资公费到德国学习。他的老师马丁·克劳泽(Martin Krause)曾是李斯特的学生。阿劳继承了贝多芬——车尔尼——李斯特到马丁·克劳泽的钢琴艺术传统,因其曲目惊人的广泛和技艺的炉火纯青,而在全世界备受景仰。阿劳出生于南美洲的智利,在德国接受教育,最后在美国定居。他是南美洲出现过的最杰出的钢琴家,是南美洲最完美地继承了德国传统的钢琴家,也是南美洲钢琴家中第一位真正摆脱地域性,成为国际大师级的人物。中国曾经翻译引进过一本《阿劳谈艺录》(作者约瑟夫·霍罗维兹),全书引述了阿劳的求学过程、人生观、演奏方法等。 阿劳的音乐事业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个,一直不断地演出,直到漫长的生命结束,并留下了大量的唱片。阿劳录下了舒曼大部分的钢琴作品,为PETERS出版社修订了诠释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乐谱并在PHILIPS唱片公司留下了全集录音。阿劳演奏舒伯特、韦伯、肖邦、李斯特、勃拉姆斯、德彪西等作品的唱片也非常有名。他的演奏富于个性,而又充满感情,技术上无与伦比。据说他为人温和、儒雅,这从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。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,他的音色丰富、厚实,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。对于这点,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、粗重,也有人喜欢这种较“圆”的声音,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,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。早年的阿劳享有“炫技大师”(Virtuoso)的称号,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,越来越深思熟虑。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,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,少了许多即兴成分。阿劳认为艺术是神圣的、神秘的、灵性的东西。艺术不是单纯的娱乐或者心理治疗,而是严肃的生活方式。听他弹琴,只觉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灵里,世界不再那么喧闹、那么乱糟糟。阿劳在台上全神贯注,犹如一个禅宗的法师,犹如一个弓箭手,弓、箭、靶的三点连成一体。他是一位高尚的音乐建筑师,一个个恢宏庄重的构思为他永远敬仰和热爱的音乐服务。 阿劳自1927年起开始录音,下列是阿劳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唱片。 1927-1939年在欧洲的重要唱片: 舒曼《狂欢节》 李斯特《西班牙狂想曲》 巴拉基列夫《伊斯拉美》 布索尼《卡门幻想曲》 1941-1954年在美国的重要唱片: 巴赫《哥登堡变奏曲》 贝多芬《迪亚贝利变奏曲》 韦伯《第1奏鸣曲》 肖邦《前奏曲全集》 舒曼《克莱斯勒偶记》 李斯特《第1协奏曲》&《匈牙利幻想曲》 德彪西《意象集》&《版画集》 1955-1962年在英国EMI唱片公司的重要唱片: 贝多芬《协奏曲全集》 韦伯《音乐会曲Op.79》 舒伯特《钢琴曲3首D.946》&《流浪者幻想曲》 肖邦《练习曲全集》&《第3奏鸣曲》 舒曼《a小调协奏曲》 勃拉姆斯《协奏曲全集》 勋伯格《钢琴曲3首Op.11》 1962-1991年在荷兰PHILIPS唱片公司的重要唱片: 贝多芬《奏鸣曲全集》 舒伯特《奏鸣曲D.958》 肖邦《夜曲全集》&《协奏曲全集》 舒曼《C大调幻想曲》&《幽默曲》 李斯特《b小调奏鸣曲》&《超技练习曲全集》 勃拉姆斯《第3奏鸣曲》&《亨德尔变奏曲》 德彪西《前奏曲全集》 家庭 1937年,阿劳与德国女中音鲁思·施耐德(Ruth Schneider)结婚。他们有三个孩子:卡门(Carmen 1938—2006)、马里奥(Mario 1940—1988)和克里斯托夫(Christopher 1959—)。他的家庭生活幸福、融洽。他们一家人常在夏天到位于纽约皇后区的道格拉斯登的寓所度假。1991年,阿劳在维也纳附近去世,终年88岁。德国舒曼协会为纪念阿劳,设立了阿劳奖章,表彰在钢琴艺术上承继了阿劳精神的钢琴家。曾获奖的钢琴家包括有希夫(Andras Schiff)、阿格丽希(Martha Argerich)、佩拉希亚(Murray Perahia)。 著名录音:阿劳自1927年起开始录音,录音室里的阿劳显得高贵细腻,真挚感人。50年代以前的录音,带有浓厚的青春气息,但是由于品牌繁多,当中部分录音还未见唱片再版,难以系统归纳。50年代以后在EMI和PHILIPS两家唱片公司的悉心规划下,阿劳留下了最重要的录音,并带来了极大的国际声誉。贝多芬的演绎是阿劳最重要的成就,阿劳灌录了两套《奏鸣曲全集》和三套《协奏曲全集》,贝多芬的作品在各个时期都成为阿劳主要的录音对象。而对于阿劳来说,肖邦和舒曼的作品是仅次于贝多芬的录音对象。阿劳在每个时期均留下了肖邦作品的录音,包括两次的全套《前奏曲》、《叙事曲》、《谐谑曲》、《即兴曲》录音和受到一致好评的《夜曲全集》录音。30年代灌录的舒曼《狂欢节》是阿劳第一部大型作品录音;40年代灌录的舒曼《a小调协奏曲》是阿劳第一部协奏曲录音,从中能了解舒曼在阿劳心中的重要性。阿劳为舒曼大部分的作品留下了录音,其中《狂欢节》、《克莱斯勒偶记》、《C大调幻想曲》都有两次录音,而《a小调协奏曲》更有四次录音。虽然在数量上不如肖邦和舒曼,但是阿劳演奏的李斯特作品和勃拉姆斯作品的唱片,肯定是阿劳最精彩的录音。阿劳留下了两套勃拉姆斯《协奏曲全集》录音,其中勃拉姆斯《第一协奏曲》可说是阿劳最重要的协奏曲录音,也凝聚了阿劳最主要的演奏艺术。李斯特《b小调奏鸣曲》和《超技练习曲全集》是阿劳最受推崇的录音,不管是阿劳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,皆同意这两款录音的优秀,而阿劳灌录的一系列李斯特作品,也成为他获奖最多的唱片。阿劳以灌录全集录音闻名,其他的全集还包括有莫扎特《奏鸣曲全集》、德彪西《前奏曲全集》等等。最能体现阿劳感情色彩的录音应该是晚年灌录的舒伯特《晚期奏鸣曲》,充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人生哲学。相对于克制而唯美的录音室内的演奏,阿劳在现场演出里展现了激动人心的一面,其中拉威尔《夜之妖灵》和肖邦《第一协奏曲》的现场录音,对于阿劳的拥护者而言,可能才是最迷人的唱片! 言论:作为一位诠释者,一定要与他诠释的作品血脉相连。——克劳迪奥·阿劳 人物评价:墙上挂着波提切利的画。烛光很暗,地毯上的图案很模糊。年轻人眼帘低垂,和琴键一样苍白修长的手指在琴上奔跑。琴声和烛光一起摇曳,如幽兰之香,渗透黑暗,弥漫到很远的地方。夜归的男女嘻闹着上楼来了,脚步声越来越近。风快要吹灭了烛光。他停下来,看看月光,叹口气。 听萧邦夜曲时,我眼前常有这样奇怪的幻影。这情景如同一个遥远的琉璃世界,镶嵌在夜晚的窗里,萦绕着一些东方风味的理念,“春江与月夜,琼花与白鸟,孤舟与故园……。”他一生都在弱体和激情、女儿情怀和阳刚气间努力维护着平衡。然而这脆弱的平衡常被打破。他注定不会幸福,但有了钢琴,也并不寂寞。翻开夜曲集,面前是各种色泽的忧郁。比如OP.9之1、之2的青春闲愁,OP.48之1的一咏三叹,还有OP.72之1,一个瘦长的影子在萋萋芳草、无情残照间独行,走向无梦的夜。我最喜欢OP.27之2,那里凝聚着萧邦式的独特敏感,临近结尾轻轻的钟声吸饱雨滴后坠落,留下一片萧条,让人怀疑是否身在俗世。此曲,只应天上有!百年沧桑里,钢琴家们以各自的心灵体认他的隐秘,小心呵护那缕余香,不让它被雨打风吹去。鲁宾斯坦指下的音色象一种质地温润的玉,微微蒸腾着水气。霍洛维茨则一心把那午夜情诗变为“狂喜之诗”,美艳得近于妖冶。而听久仰的阿劳弹,颇有我们一道含英咀华的感觉。他触键又深又缓,手指一直插到音乐“底部”,层层摇荡起情感的波澜,以恬淡的表情描述了一个并不辽阔,却悠长深远的境界。在钢琴上用过功的人,会从和声里听出深埋的淅沥苦雨。过去听他弹常被人们处理得狂放的谐谑曲,只觉他牢牢“抓”住手指,琴声如绵里藏针。别人炫技的段落,他不动声色地走过,指下细腻的浓淡干湿自能传神写意。我们在他的演奏中慢慢贴近作曲家的心,便能感到他那深邃的目光从里面隐隐透出来。念过“无言独上西楼”的中国人,自以为能洞悉萧邦心头的别一番滋味,而在校园里长大的年轻人,如何能与禀赋高贵而历经亡国剧痛的游子执手相看泪眼?从前我认为他首先是音乐天才,翩翩浊世中之佳公子,其次才是爱国者,而听过阿劳,才感到萧邦对祖国的挚爱已融化在血脉和呼吸里了。即使不知他身逢乱世,也能听出那种种不带病容的幽微之情一定连着某种大东西;知道他二十载的异乡生活,更能悟出其中有理想中的故土及永不消失的绵绵遗恨。我猜测萧邦故园一定是个极素朴的所在,象中国江南水乡那些烟雨朦胧的小城。若非寂寞情怀,从中怎能诞生出风雨不能凋零的美丽?如果说德奥古典派作曲家常在作品中倾注对人性的深切体贴,萧邦则以火一般的想象,点燃我们胸中的百般柔情。听他长歌当哭,我们也陪着咬唇含泪。异国的衣香鬓影里,琴在人空。风雨如晦,失意人怀着“大夜弥天”的心境走出来,等着太阳的影子。不必追念乡间朴野的舞蹈,故国清新的空气中,铁马冰河入他的梦也入我的梦。没有“祖国必胜”的号角,而我们听到的,是一个精神上不会死的波兰。感谢阿劳。

声明:本站不存储任何音频数据,站内歌曲来自搜索引擎,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!